发布日期:2025-04-14 浏览次数:1
当华妃为了争宠,用一碗东阿阿胶桂圆羹将皇上从眉庄宫中“截走”;当温太医反复叮嘱“气血双补需用东阿阿胶”;当甄嬛在甘露寺的寒冬里仍能收到阿胶滋养……这些看似寻常的剧情细节,实则是中国影视剧广告植入的巅峰之作。十二年过去,《甄嬛传》的“甄学”研究早已超越剧集本身,而东阿阿胶与这部国民神剧的深度绑定,不仅成就了品牌营销的教科书级案例,更在当代商业与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金桥。
从“道具”到“角色”:植入艺术的最高境界
在传统广告植入中,产品往往以突兀的台词或生硬的镜头出现,但东阿阿胶在《甄嬛传》中的存在却实现了“去广告化”的蜕变。剧中,它不仅是后宫娘娘们的滋补圣品,更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符号:华妃借阿胶争宠的手段,映射着宫廷斗争的残酷;温太医开出的阿胶药方,暗合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养生智慧;甚至富察贵人这个角色,被网友戏称为“东阿阿胶派来盯植入的商务代表”。这种将产品与角色命运、文化符号深度绑定的策略,让品牌不再是剧情的旁观者,而是参与者乃至创作者。
数据印证了这种艺术化植入的商业价值。《甄嬛传》播出后,东阿阿胶的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00%,品牌搜索指数飙升480%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即便在剧集完结十余年后,网友仍自发挖掘出剧中47处阿胶相关场景,形成“看甄嬛传学养生”的二次传播浪潮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品牌生命力,正是内容营销的最高境界。
文化基因的共振:千年贡品遇上现代传播
东阿阿胶的成功绝非偶然。作为传承三千年的滋补国宝,其“皇家贡品”的历史定位与宫斗剧的叙事语境天然契合。剧中,山东巡抚进贡阿胶的仪式感、太医开具药方的专业性、后宫女子以阿胶调养的政治隐喻,共同构建起“东阿阿胶=宫廷秘方=品质保障”的认知闭环。这种植入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,它没有简单重复历史,而是通过现代影视语言激活传统文化基因——当观众为华妃的嚣张跋扈唏嘘时,也潜移默化地记住了“东阿阿胶性温味甘,最宜女子调养”的产品特性。
品牌更巧妙借力剧集的“长尾效应”。2025年推出的《甄嬛传》玉兰花联名礼盒,以宫廷美学设计复刻“娘娘同款”;线下“宇宙回血站”活动中,消费者写下新年心愿即可获赠阿胶饮品,将剧中“补血养气”的意象转化为现代人的情感寄托。这种从剧情植入到文化共创的跨越,让品牌在Z世代群体中完成了从“妈妈辈补品”到“国潮养生符号”的蜕变。
行业启示录:广告植入的“三重进化论
东阿阿胶的案例揭示出内容营销的进化方向。第一重进化在于“场景重构”:不同于传统贴片广告的单向输出,品牌将产品植入与剧情冲突、人物性格深度融合。例如《庆余年2》中,范若若梦中寻找“小金条”的荒诞情节,既符合角色“宠兄狂魔”的设定,又通过谐音梗“随时随地撒个娇”强化产品记忆点。第二重进化在于“跨次元运营”:通过优酷的“压屏条”互动,东阿阿胶将网友创造的“一格电娘娘”“东阿阿胶牌贵人”等弹幕梗反哺到官方营销,形成“观众创作-品牌认证-二次传播”的闭环。第三重进化则是“生命周期的延伸”:从《甄嬛传》到《玫瑰的故事》,东阿阿胶持续押注爆款剧集,三年投入超20亿市场费用,构建起覆盖古装、都市、现实题材的植入矩阵,让品牌始终活跃在流行文化前沿。
当广告成为艺术,品牌便是永恒的角色
回望东阿阿胶与《甄嬛传》的共生之路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联姻,更是一个老字号在数字时代的破局智慧。它用剧情为产品注入灵魂,用文化为品牌锻造铠甲,用持续创新打破“影视植入即短暂曝光”的魔咒。正如网友在重温剧集时的感叹:“原来最好的广告,是让观众忘记这是广告。”当产品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,当品牌化身文化叙事的参与者,这样的植入便超越了商业范畴,成为值得被写进传播学教材的当代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