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货分享,谈球吧平台:油烟在线监测数据异常触发联动机制 上海静安区分级分类监管3000家餐饮企业

发布日期:2025-03-30 浏览次数:0

转自:中国环境网

在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,大街小巷里星罗棋布的特色餐馆,勾勒出了葆有国际大都市气质的舌尖地图。然而,时而出现的油烟扰民问题又让城区里升腾的“烟火气”里夹杂了一些“油腻感”。

既要留住“烟火气”,又得守住“清新风”,成为考验超大城市治理智慧的重要课题。于此,近年来,静安区紧握数字化的钥匙,依托“一网统管”和“一网通办”平台,探索出了一套集服务、监管于一体的精细化治理路子。

全域纳管织密网 ,实时跟踪强监管

静安区餐饮企业有6000多家,这其中近一半涉及煎炒烹炸油烟排放。这些企业不仅数量多、分布广,还存在流动性大、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,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

要实现精细化管理,掌握全区餐饮企业的“家底”是首要任务。于是,静安区生态环境局从2023年开始,就启动了固定污染源全域纳管工作。在做好存量餐饮企业检查统计的基础上,一方面通过调取餐饮企业的法人注册数据、业务条线数据,对新开设的餐饮企业做好跟踪,同时,还通过联动街镇,每月开展线下核查。

全文图片来源:静安区生态环境局

核查过程中,执法人员会根据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,给它们分别打上油烟气等污染因子标签,就如同给每个企业贴上专属的“健康标签”,方便后续的管理和监督。

经过二次核查后,这些企业将被纳入管理库,实现全域范围内餐饮企业的动态更新管理。

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林涌泉形象地描述:“我们就像在编织一张严密的网,把每一家餐饮企业都纳入监管范围。”这样一来,无论餐饮企业如何变动,都逃不过监管的“眼睛”。

数据跑路减负担,信用评级促整改

全区有3000家涉油烟餐饮企业,而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只有20多人,要实现精准高效管理,就必须要数据来帮忙。

“依托油烟在线监测平台提供的预警报警功能,真正实现了让‘数据多跑路,人员少跑腿’。”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张士嵩介绍。

当显示油烟在线监测数据异常情况,就会立即触发联动管理机制,此时作为现场巡查辅助的技术支持第三方,会立即赶到现场直接查看实际环境管理状况,并及时反馈联动巡查结果。生态环境部门和属地街镇城管执法队员会结合数据超标情况,视情况发起双向联合检查要求。

 

“‘刚接受一个部门检查,又迎来另一个部门……’一家店主的无奈之言一直让我们很揪心。”张士嵩表示,这也是不少餐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扰。让餐饮企业摆脱应付检查的重负,实现“轻装快跑”成了他们努力的方向。为此,他们努力打通部门间以及与街镇城管执法的壁垒,让检查结果在线上互通共享,实现“一次检查,结果互认”,让企业减轻负担,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放在经营上。

检查不是目的,如何提升管理及督促整改才是要点。静安区结合环境信用评价,实现了精细化的分级分类监管。根据餐饮企业环境管理历史数据以及巡查检查结果,对区内餐饮企业实行动态信用评分评级,并据此制定巡查计划。

 

林涌泉介绍道:“企业环保评级分为ABC三级,对评级较低的企业,我们着重加强整改复核并加大巡查频次;对整改不力的,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重点专项执法检查;对于评级较高的企业,则相应减少抽查比例和巡查次数,侧重点也从精细化管理更多地转向精细化服务。”

在实际操作中,这种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成效显著。某商圈一家烤鸭店在最初的评级中表现不佳,经过静安区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整改,企业加强了油烟净化设施的维护和管理,在后续的评级中逐渐上升,巡查次数也相应减少。

扫码监管不见面,政策直达解企忧

2024年,静安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区“一网通办”推出“企码”两网融合餐饮管理模块,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,包括企业画像、执法巡查信息、油烟监测数据等。

“不见面也能感受到悉心监管的力度和贴心服务的温度。”一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
餐饮企业只要扫一扫随申办上的企业码,就可在线填写每日台账,还可以获取信用自主测评、餐饮选址向导等在线服务。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将餐饮企业的台账等数据汇总,最终形成检查结果,通过平台共享给企业所属街镇。

同时,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“企码”平台,定向精准地向企业推送所属行业的政策动态及政策解读,引导企业合规经营。

从注册落地,到长效管理,再到“一网通办”企业空间的数字化流程再造,静安实现了餐饮行业环保条线的精细化管理模式。未来,静安区生态环境局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应用至更多行业、联动到更多部门,为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提供更多助力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如果您有什么问题,欢迎咨询技术员 点击QQ咨询